Category Archives: 新闻摘录

成思危生前2万册藏书赠国科大

昨天,“成思危捐赠阅览室”揭牌仪式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图书馆举行,成思危生前所阅读的近2万册图书经统一分编后,今后将供国科大师生借阅。成思危的夫人舒允宜说,成思危生前的节假日和休息日从来没有真正休息过,所有的长假都用来学习和写文章。家人希望把成思危的书放在学校里,让学生老师阅读,受到精神感染,勤奋好学。
□先生遗愿
 
生前工资稿费奖优秀师生
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和“中国创业板之父”的成思危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管理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虚拟经济理论及应用的主要开拓者,构建了虚拟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体系,创立了虚拟经济学科,有效地推动了虚拟商务学科的创建和发展。
同时,他还是第九届、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第六届、七届、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自2001年至201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院长。2015年7月12日,成思危在北京病逝,享年80岁。
去年年底,成思危先生家人根据成思危先生的遗愿,将成思危生前的工资、稿费捐赠给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发起设立“成思危基金”,善款的用途将设立“成思危教育奖”,以奖励中国科学院大学及国内外经济管理学科、风险投资学科里师德高尚、教学科研成绩突出的教师,同时奖励勤奋创新、品学兼优、生活困难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时支持风险投资、虚拟经济与虚拟商务的理论研究,设立“成思危奖”,以资助和奖励风险投资、虚拟经济等新经济领域的创新研究。
一生阅读书籍超过3万册
走进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图书馆一层,一摞摞图书有序分编摆放在一间百平米的阅览室里,供师生借阅。这些书涵盖经济、管理、金融、化工、人文以及教育等多个领域,共计19816册。每一本书籍皆为成思危先生生前所阅读。
成思危生前与这个世界的交集有29211天,但他一生所阅读的书籍有3万多册,而今捐赠的只是所有书籍的三分之二。也就是说,他平均一天要阅读超过一本书,读书量惊人。随手翻阅一本书,记者发现,几乎每册书籍扉页都有成思危的亲笔签名。
据校方介绍,这是成思危夫人舒允宜耗时5个月整理出来的近2万册图书,希望学校师生在阅读这些珍藏的书籍时,能起到鞭策作用。
成思危一生出版各种学术专著几十部,同时也是一位读书人,更是一位书籍收藏家,每次到欧美国家的一处必经之地就是书店。此外,生前爱好音乐的他,也喜欢购买各类CD、唱片。
□家人寄语
 
望师生能受感染勤奋好学
据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汪寿阳回忆,他从1997年开始跟随成思危工作学习和研究。他从成先生身上学到很多高贵品质,“即使晚年在医院,先生仍然坚持阅读,并告诫经济管理学院的老师,坚持每天读书两小时。”
在成思危的女儿成卓看来,从父亲的一生来看,读书可以让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发生改变。
成卓说,父亲之前阅读巴金、矛盾、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书籍,这些书奠定了他浪漫的革命主义理想。他还读社会发展简史和大众哲学,奠定了他的政治启蒙。“因此他才能16岁放弃一个大少爷的生活,回到大陆投奔祖国的怀抱,参加建设。”她认为,父亲的这些举动是因为受了书籍影响,做出了人生重大选择。
成卓告诉记者,父亲在“文革”期间进行劳动改造,每次回到家里洗把脸,就会捧起外语和专业书照学不误。他不仅精读了数学、化学等科学书籍,还自学了日语、德语和法语,温习了英语和俄语。
成卓说,上世纪80年代初,父亲通过读书意识到中国需要经济管理人才,毅然改行,从化工专业转到经济管理专业。1981年,他到美国学习工商管理,这一选择让他后来走上从政道路,这也是读书给父亲带来的智慧。
从1997年开始,成思危共出版了20本专著,200多篇文章,差不多平均不到一年就出版一本书,不到一个月就有一篇文章。“像他这样的精神,包括他的灵感和思想,很多都来源于书籍。”成卓说,家人希望把父亲的书放在学校里,让学生老师阅读,受到精神感染,勤奋好学,让大家都有一个完美智慧的人生。
□爱人讲述
 
他看过的书从不舍得卖或扔
对于为何要将家中书籍捐赠出来,成思危夫人舒允宜说,那么多书放在家里太可惜,捐赠的都是有用的书,放学校可以尽量发挥它们的作用。
成思危和夫人舒允宜是在华东化工学院的合唱团中认识的。当时舒允宜是合唱团的团员,成思危是指挥。有一次,成思危为舒允宜参加的女声小合唱做手风琴伴奏,合唱的歌曲是《高高的白杨树下》。以这次成功合作为起点,两人踏上了爱情之旅。1959年,两人喜结良缘。
有人问,成思危为何能学识渊博?舒允宜说,是读书和勤奋造就的。
舒允宜当年作为成思危的大学同学,对成思危的好学印象很深。她说,在学校,成思危除了念本科书籍之外,有非常详细的读书计划,每个晚上都要自学4个小时,特别重点学习多门外语和高等数学。
当时家里补助29元,除去吃饭花掉14元左右,以及日常用品花销,成思危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但毕业那年,他竟攒了8箱子书,他看过的书从来不舍得卖掉或者丢掉。
从书海里面寻“芳草”,这是成思危曾对爱人说的一句话。为了求真知,他节假日和休息日从来没有真正休息过,所有的长假都用来学习和写文章,并为此乐此不疲。每次出差途中,他最大的乐趣还是看书。
对于成思危为什么有那么多时间看书,舒允宜笑着说,为了让丈夫专心投入学习,所有家务事、照料老人、教育孩子的事由她承包。但她自己也有事业心,作为上世纪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舒允宜立志要做新中国的女工程师。
□学生回忆
 
出版每本专著都亲自核对
王轩曾经是成思危带过的学生。他还记得2011年入校的夏天,自己拿着简历和研究报告来到成思危面前,有了第一次温暖的接触。此后,他和同学几乎每月能见到两次老师,甚至更多。一次讨论学习,一次讨论项目,这对一位繁忙的国家领导人来说是很少见的。
成思危不仅在学术上关注学生,生活上也呵护备至。有阵子王轩在忙碌学习期间拼凳子睡在实验室,成思危还会特地打电话来慰问,让学生注意身体,关心他们每个月补贴够不够用。“很难想象老师能在细枝末节那么关心他的学生。”
成思危在治学上容不得马虎。在出版所有专著中,每一个字、每一本专著都是他亲自核对过的。王轩曾经有两次机会到老师家里整理书籍,他回忆,当时看到老师家中有上百本学习笔记,打开每一本笔记上面都用很标准的蝇头小楷,写下老师所有的心得体会,“很难想象这是一位80岁老人做的读书笔记。”
□子女讲述
 
从政后访美曾不带警卫秘书
20世纪60年代,成思危和舒允宜的两个孩子相继出生,一儿一女。大的是男孩,取名成朋,小名硼硼。一听这名字就能猜出是成思危所起,一来表示对自己所从事的硼化物研究事业的崇尚,二来希望儿子能传承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事业。
成朋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1984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他考入了世界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发起的研究生计划,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女儿成卓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后,又在北京广播学院取得硕士学位。
成思危生前对子女的培养秉持三不干涉原则,即事业不干涉、信仰不干涉、婚姻不干涉。但从小在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下,两个孩子都喜欢读书,久而久之形成了良师益友的关系。
据子女讲述,以学者自居的成思危,在担任副委员长期间到美国访问,已经60多岁的他,都是自己一个人飞过去,不带秘书,也不带警卫。再往后岁数大点了出访,按照国家要求要携带随员,但是他还是一切从简,把规格降到最低,只要是国事访问基本上不会带超过一个人。
京华时报记者 潘珊菊

中国铁路货运遭最大跌幅 哪个省份最“受伤”?

与猛增的铁路客运业不同,中国铁路货运迎来了最严酷的“寒冬”——2015年,中国铁路总发送货量为34亿吨,同比下降4.1亿吨。同比跌幅达10.53%,创下中国铁路货运有史以来最大跌幅纪录。

铁路货运曾是中国铁路总公司(下称铁总)最重要的收入来源:2012年,铁路货运占铁总运输总收入的43%。而2015年前三季度,铁总的运输总收入为4447.7亿元,其中货运收入为1741.12亿元,同期下降9.09%。

消失的4.1亿吨,七成是煤炭

铁路货运里,素有“黑货”与“白货”之分。“黑货”是指煤炭、钢铁等大宗原材料,而其他非煤炭运输类的高附加值货物,则通通被称为“白货”。资料显示,中国铁路货运里,80%都是“黑货”。

2010年,中国98.9%的大型国有重点煤矿都是通过铁路进行运输的,这些铁路通向北上广等煤炭消费大省。然而,随着煤炭、钢铁产业的产能过剩,传统能源产业的日渐式微,“黑货”消费量锐减。2012年伊始,“黑货”的货运量开始三年连续下降。原国家统计局局长专门撰文指出,铁路货运量的下降,主要是由“黑货”运量下降引起的。

2015年,中国经济持续下行,“黑货”需求量进一步下跌。

2015年1-8月份,“黑货”运量下降11.2%,降幅比上年同期扩大了8.5个百分点,并由此导致全国铁路货运量下降9.8个百分点。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赵坚评价:“2015年的煤炭、钢铁减产幅度更大,所以铁路货运下降得更加厉害。”

煤炭是“黑货”里最典型的代表。2013年前后,煤炭货运占全国货运的比例一度高达60%,随着煤炭“十年黄金时代”的终结,煤炭货运量开始大幅下降。三年内,煤炭货运量减少7995万吨,比钢铁和金属矿石的减少总量加起来还多。2015年,数据显示,全国煤炭货运总量为20亿吨,同比下降了2.9亿吨。这同时意味着,2015年减少的货运量整整七成都是黑乎乎的煤炭。

“铁路货运量下降,其实是铁路货运没能适应市场。现在强调去库存、去产能,货源少了,铁路货运就必须转向运输高附加值的产品。目前,铁路货运由中铁总垄断,地方上的铁路局想降价,开始和公路抢‘白货’,可它没有这个权力。现在,碎片化的管理使得各地方铁路局都不是市场主体,无法增加铁路货运的市场份额。”赵坚分析。

国家铁路局制定的《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则提出,到2020年,全国的货运量要达42亿吨——算下来,平均每年要增长1.6亿吨,年均增长幅度达4.3%。

面对铁路货运遭遇的“断崖式”下跌,铁总若想完成任务,货运改革势必迈向深化。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十三五’里铁总的任务只会更重,市场会倒逼铁总走出一条高效的、‘瘦身’的道路。”

目前,铁总正在尝试以“白补黑”的思路推进中国铁路货运改革。与“黑货”下降相对应的是,“白货”的比例逐年提高。数据显示,2015年全路零散货物日均发送6.6万吨,同比增长81%;批量货物日均发送5181车,同比增长34.1%,白货接取送达服务占货场到发量的1/4。

赵坚表示,“目前,中国的铁路货运中,‘白货’占比依然过低,我认为至少要提高到40%。白货的运输主要依靠公路、航运。像美国的铁路运输周转量占总货运周转量的40%,一直是高于公路的,但我们国家却只占22%(2014年),公路的白货运输量则达到了48%,中国和美国正好倒过来了。这说明很多可以靠铁路来运的货物,现在却在靠公路来运”。

山东为何逆势上扬?

2015年,中国消失的4.1亿吨货运量都来自哪些省份?

以2014年为例,中国铁路货运量占前十的省份,绝大部分布在华北和东北地区,排名前三的是山西、内蒙古和陕西,它们既是产煤大省亦是运煤大省,加起来占全国货运总量的47%。

作为铁路货运第一大省,在此前连续几年“黑货”下跌的趋势中,山西依然逆势增长,只是增速呈现逐步式回落:2014年,山西87%的铁路货运都是煤炭运输。2015年,山西省的货运终于招架不住,连连下跌。

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的前11个月,山西全省的铁路货运量同比上年减少了4366.9万吨,其中煤炭货运量为45909万吨,同比减少了3632吨——山西省减少的货运量中,超过八成都是煤炭。

而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内蒙古成为2015年中国铁路货运量下降量最大的省份。上年的前11个月里,内蒙古的总货运量为6亿吨,比同期铁路货运量下降了1.1亿吨,降幅达到了15.3%。

而全国铁路货运跌幅最大的是黑龙江。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黑龙江省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8492万吨,同比下降3285万吨,同比下降23.1%。

在各个货运大省中,山东成了一个特例。在全国铁路货运大省都在退步时,山东货运量逆势上涨。山东省经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9月期间,山东省的铁路货运量同比下降2.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2.4个百分点,其中,7、8、9三个月铁路货运量累计增长了2.6%。对于其逆势增长的原因,山东省解释为一方面是“利用新开的曹寿线,宣传了铁路运营优势”,另一方面则是利用政策,和公路抢“白货”,增加了油品运量。

145439205268743200_a580xH

来源:时代周报

微信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全文

腾讯科技 韩依民 1月11日报道

在广州举行的微信公开课PRO版活动上,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于上午意外现身。

在微信公开课PRO版正式开幕的前夜,一则有关微信公开课策划的谣言在朋友圈意外传播开来,给微信团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张小龙在演讲开始提到了这起意外时间,他透露昨晚有几百万人因为这一谣言解绑了银行卡,这更加说明“微信作为一个平台,有很多规则、很多平台的接口或者系统方面严格的重要性,因为有一点小小的疏漏可能就会在这个平台里面被放大很多很多次,并且这个量级是很可怕的。”

作为微信的掌门人,张小龙从微信功能的加减法、用户体验、保护原创几个方面,对外分享了有关微信的几大思考。

以下为张小龙演讲实录:

大家早上好!我是微信的张小龙!

1、从昨晚的传播事件说起,为什么微信在很多的规则、平台接口或者系统方面很严格?

可能会有一些朋友觉得比较突然,我也是比较突然进来参加这样一个会议,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碰面。平时我很少参加会议,可能很多人都搞不懂,其实我们同事都知道,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在一个移动互联网非常发达的时代,参加会议是挺浪费时间的。所以一般我也跟我们同事说尽可能的少去参加一些会议,但我不是说大家来参加这个会议浪费时间,我觉得这个时间还是挺宝贵的。

其实会议本身不会浪费时间,但对于微信来说,我们会同时面对几亿用户,我们会觉得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聚焦在用户身上。以微信的体量来说,我们直接面对的可能是上亿用户的一些事情的发生,比如说一些传播。

我们刚刚经历了一次特别大的传播事件。昨天晚上,可能在座的很多人都在朋友圈里晒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好友,发了多少红包这样一个数据,这个数据其实在昨天晚上把我们给忙坏了,我们说它是一次蝴蝶效应,一个非常典型的传播事件。可能大家没有想到,只是晒一下朋友圈这样一个“微信公开课”活动,却导致了一连串事情的发生。

我们昨晚看到这样一个活动页面被人在朋友圈里晒出来,这个活动其实它的意图只是说在活动现场大家来签一下到,现场的人可以访问这样一个数据,去晒到朋友圈。昨天这个链接就被泄漏了,被更多的人去点,然后就去传,这样就带来了第一个问题:这个链接访问太高,几乎是挂掉了。几乎挂掉以后就会带来第二个问题:就有人开始造谣了,打开这个链接就会把你支付宝的钱给偷了。很多人就信了,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再点进去发现打不开了。这个时候又发生了再后面的一件事情:甚至有人开始解绑自己的银行卡。

那是不是真的被盗了?然后我们内部就很着急,就来处理这样一个事情。以前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效应叫“蝴蝶效应”,说一只蝴蝶在一个地方煽动翅膀,可能在纽约引起一场风暴。以前我们觉得很难在身边发生的一个事情,昨天晚上大概短短一两个小时它就真的发生了,并且出乎我们做这个活动同事的预料。所以刚刚我们跟公关部门的同事在讨论说,他们是不是开完这个会就解散了,我说,不用那么快。因为蝴蝶效应本身来说是很难遇到的,但是在微信这样一个平台上面,它真的是瞬间就会发生。

我用这个作为开头,其实是想跟大家说明一个事情,微信作为一个平台,为什么我们在很多的规则,很多的平台接口或者系统方面会很严格,是因为其实有一点小小的疏漏可能就会在这个平台里面被放大很多很多次,这个量级是很可怕的。

后来我们会有很多同事介绍微信平台各个方面的事情,我今天过来其实有一个想法是觉得,包括在座的各位都是有非常多的疑问,这些疑问其实我们很难一一去解答,而且我们的平台规则也在不断的演化。很多人会说,为什么你们的平台会变来变去?你们的规则为什么总是不清晰?为什么不能明确一点给我们写出来?很抱歉,我们确实给不出一个特别明确的东西,因为我们自己也是在变化,我特别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最底层的一个思考,就是我们对待我们的产品和平台,我们的自己价值观是什么样的?

我们知道做一个事情有很多很多方法去做到,做一个产品也是这样子,但是大家会做出不同的结果,除了大家用的方法不一样以外,其实有一个最底层的东西,就是你看待这个事情,你看待你产品的价值观来决定的,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了你会做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出来。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微信对于产品和我们的平台的价值观,如果大家能理解我们的价值观,那我相信你在做微信相关事情的时候,你会知道你做的事情会不会被我们拦截或者是我们鼓励的。

2、四个方面的价值观

在这块,我想分享四个方面的价值观:

第一点,我说出来,在座可能腾讯的同事都首先熟悉这句话,这是腾讯公司里面一直在强调的价值观,就是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用户价值是第一位的,这句话看起来像老生常谈或者很普通,但是我要说的是,其实这句话让一个好的产品和一个坏的产品拉开了差距,大家都明白用户很重要,但真正把用户价值第一做到产品里面去的不多,大部分只是把这个作为一句口头禅在说,但是在微信和微信的平台里面,我们把这个作为第一要事,作为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很多人是没有真正明白这一句话的,比如说给大家一个机会,说微信这里有一些特别的接口或者特别的权限给各位,都一定会很开心。

很多公司内部或者外部找我们合作,为了合作大部分都是一个交换说我有什么资源,你有什么资源,我们来交换一下,这就是合作,但是所有的合作里面都会把用户价值放在最末端,因为你首先考虑的是一个资源的交换,所以我们不会跟任何的,包括外部的、内部的去做这种资源的交换取代用户价值的情况,当我们面对一个合作的时候,我们首先会考虑的是这样一个合作对于用户是不是有价值的,是不是用户所需要的,如果我们这样作为一个最基础的考量点,我们自然就会有很多的合作,很多的决策,做出一些判断,我们就会直接打掉很多没有必要的行为,对微信和微信平台来说,我们现在更多的挑战不是在于说我们再多做多少事情,而是我们能够挡掉多少事情。

从平台的角度来说,我们更希望的是我们平台会提供无限种可能性给第三方去开发,而不是说我们一单一单的去谈很多的合作回来,甚至这个合作对用户是毫无价值的。各位用微信的应该会体现这一点,会感受到其实微信一直在很小心翼翼保护你用微信的体验,你不会在微信里面看到突然有一个什么样的群发过来,突然有一些系统上的消息过来,你觉得这是很习以为常的,但是从我们看过来,其实是需要做很多事情才能让微信里面的内容非常干净,从一个业务推广的角度来说,我们公司内部也会有非常多的业务,在微信里面群发一条就可以帮助什么,但是微信里面不会有这样的结果。

对外部来说,其实我们更希望的是平台有一些公平、公正的一些规则来对待用户,所以基本上大家都会看到,微信这里会提供出一些特权出来,例如说很多朋友会跟我们说,我能不能让自己的好友数超过5000人,我说这个没有可能,因为系统里面就没有超过5000人的号,我的观点是白名单是一个系统的瑕疵。

有一些朋友也会跟我们提需求说,能不能给我们开一个白名单,把微信红包的金额提高一下,因为我是一个土豪,我想给别人发800块的红包,开一个白名单对我们来说是举手之劳,对我们的客人来说会觉得这是与众不同的权限,可以炫耀一把,我们确实开过这样的白名单,但是前不久我们把它关闭了,因为我们发现如果开一个白名单出去,我们只会在用户里面造成一种攀比,造成一种不均衡,而这样的现象不是我们倡导的微信文化。

系统要做这个事情只有两个方法:一是没有特权的白名单;二是如果这个需求普遍,就是有很多人有很强的需求,那么系统应该有一个规则来释放这个需求,而不是通过找关系或者是白名单这样的方式来满足少数人的需求,这不在我们产品鼓励的方向中。

这是关于用户的价值,这里可以举很多例子,又比如说很多的公众号可能把拉粉作为他最大的一个诉求,但你会看到其实微信里面几乎没有地方可以提供你可以很轻易的获取粉丝。这里要考虑一点,你吸引到了非常多的粉丝,这些粉丝真的是愿意被你吸引才过来的,这个区分很重要,如果是被你用各种手段牵过来的粉丝,这是没有意义的,也违背了我们以用户第一为价值观点的考量。假设一个公众号有1000万粉丝,可是这是在用户不太知情的情况底下获得的,可能很危险。

为什么很危险?举一个例子,我们有一些号有很多粉丝,他不敢发消息,因为他一发消息就掉粉。大家可以再想象一下,假设用户对这样的号不喜欢,不断骚扰他的意见越来越大。微信里可能会出一个功能,其实对用户说以下这个号3个月没有访问了,是不是可以退订了,那就可以退订了,这样的话对更大的号反而是一个更大的损失,但是从用户层面,这是真正的用户价值。所以在微信里面我们一直说绝不允许骚扰用户,绝不允许把用户不需要的东西推给用户。

这是我今天分享的第一点,如果大家在做微信相关的项目,你会有很多的选择时,不妨也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一下它是不是符合微信价值的价值观。

关于用户价值,我有一天分享过keyword/keyword亚马逊keyword/keywordCEO的一个文章,他的文章标题叫做《善良比聪明更重要》。我相信在座的人都是很聪明的人,因为大家会想到很多很多的方法去欺骗用户,欺骗用户是最容易做的事情,因为只需要聪明就可以了,这是不对的,因为欺骗用户虽然很容易获得流量,可以获得用户的点击,但是最终会把用户给赶跑了。所以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好,善良比聪明更重要,怎么样对用户是好的——这个会聪明会更重要一些。

我今天想分享的第二点,关于微信平台的价值观是让创造发挥价值。

什么是让创造发挥价值?围绕公众平台来说的话,公众平台从它的诞生到现在,大家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利用这个平台可以获得粉丝,可以做营销,可以做推广,但是可能很少会想什么是公众平台的价值观。

公众平台到底想要变成什么?公众平台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公众平台的目标是要让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发挥出它的价值。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在非互联网的时代,有价值的人或者是一个团队,即使做了一个很有价值的事情,也很难去触达用户。

但是这样的情况不应该出现在目前这个时代。所以大家有一个很强的愿望,既然有非常多的用户,我们就应该提供一个平台,让所有有才能的人都能利用这个平台去触达他的用户。这个有才能的人不是说只是互联网行业的人,而应该是各行各业的人,所以我们经常用一个比方来说:要让一个盲人在一个楼里给人按摩,他也能获得一个稳定的客户群,这是信息不发达的时候,对于地域,对于传统一些物理条件限制的突破所带来的好处。

所以从公众平台秉持的目标来说,我们是希望让这个平台里面涌现出更多的有创造力的事情出来,而不是说这个平台就是一个做流量的地方、大家可以在这个地方导流量,不是这样子的。这里我们是希望所有围绕微信开发的第三方都能想一个问题,你到底是想要用这个平台来做什么,是想要给你的用户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服务,还是只是想利用它做一个流量的导流?如果只是做一个流量的导流,那不是平台所愿意看到的。不管平台的规则怎么样变化,只有有创造性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才是微信所倡导的,不管平台有什么变化,大家都不用担心我做的事情会不会被平台封杀。

我们去年花了很多时间去扶持原创。原创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在过去一段时间,从BBS到博客时代,很多文章写的特别好的人在互联网上其实是很难得到价值回报,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市场环境就会恶劣,劣币驱逐良币。所以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把原创作为一个非常认真的事情去做,关于版权的保护、内容的保护,使得在过去一年里面原创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现在一个好的作者,他的一篇文章写出来可能会吸引上万的一个赞赏的回报,当然这只是非常小的一个回报。

我们认为原创的文章更符合我们需要的价值,也更符合用户的价值,所以,为了扶持原创,对于原创文章里面的广告条,对广告分成也特别优惠,因为原创的流量不会特别大。平台里面我们发现这样一点,流量大的未必是好的,比如像昨天那种谣言传播的流量就非常大,所以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未必能获得巨大的流量,所以从平台角度我们会去扶持它。

所以关于要创造几项价值,刚才说到我们原创号这里,可能在座还会有很多的人会说,我不是写文章的,我可能写不出好的文章,我其实只是想提供服务,后面我会讲到会有一个新的东西,在后面再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三个,我想跟大家分享微信的一个基本价值观,我们认为一个好的产品是一个用完即走的就是用完了我就走了,可能大家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一个好的产品不是黏住用户,而是尽量让这个用户离开你的产品,大家同意吗?说同意的都是没有认真思考的,因为我相信每个人做的工作都是围绕一点,怎么样黏住用户,怎么样让用户尽可能待在我的产品里头,不要离开产品。

事实上我们认为任何产品都只是一个工具,对工具来说,好的工具就是应该最高效率的完成用户的目的,然后尽快的离开。如果一个用户要沉浸在里面,离不开,就像你买一辆汽车,你开完了,你到了目的地,你说汽车里面的空调特别好,所以要待在里面,那不是它应该做的事情。所以业界很羡慕微信是用户的时间杀手,但是我们要考虑的则是怎么样更高效率帮助用户完成任务,而不是让用户在微信里面永远都有处理不完的事情,所以大家会看到微信的朋友圈会限制很严,各种营销在朋友圈里面我们都会很严格的对待。

我们刚开始看朋友圈里面都是一些朋友的动态,可是慢慢发现朋友圈里面有很多心灵鸡汤,被各种各样地诱导上来发了一些内容,如果这样的信息多了其实最终的结果未必好,最终的结果可能是用户觉得朋友圈里面的信息太水了、太杂了,慢慢他再看朋友圈的意愿越来越低,这会变得非常可怕。因为朋友圈的进入次数特别多,平均一个用户每天大概有30、40次进入朋友圈,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我们希望每次进来用户都不是很快的刷屏,而是看到的都是他愿意看到的内容。

对于微信里面其他的功能其实也是如此。我们希望用户在用微信的时候,最高效率把必须要做的在微信里面做完,把时间留出来去做很多别的事情。在座的各位,基于微信来做一些项目的时候不妨也多从这个角度思考一下,你做的事情是在帮助用户节约他的时间,提高他的效率,还是说只是想让他在这里不断地消磨时间。如果你想要让他消磨时间,你可以写一篇文章再写一篇文章,用户永远都出不去,但是用户可能下一次就不敢再进来了。

在这一方面做的好的例子,我觉得是keyword/keyword谷歌keyword(微博)/keyword,谷歌在很多年前就提出来让用户搜完就走。在这点上,我们会希望微信里面的信息尽可能的少,少到只能满足你最基本的需求,这样你就明白微信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些规则。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是很早期的微信用户就会发现,微信其实一直不鼓励你加太多好友,所有的加好友都要经过你的验证通过才会加进来,其实如果微信作为一个产品要让好友变得很多的话很简单,只要把QQ好友、手机通讯录导进来默认变成你的好友就好了。但是我们一直非常谨慎,一直希望用户的好友不要太多,所以每次加好友都提示用户是不是确定要添加他,从来没有说批量导入过,我们业界经常说少即是多,但其实这也会变成一句口头禅,因为没有人真正明白,更少的信息意味着用户可以更高效的处理,意味着他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意味着这个产品的未来会变得更大。

大家也会看到,我们对于下发消息也非常严格,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天只能发一次,为什么不是一天两次,每次还要限定那么几条。从微信的产品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基本的体验性的东西,但是在外界看过来,这是难以理解的,包括特别多的媒体人会说,一天一次真的是不太够,我们就希望发更多的内容给用户。那是因为更多的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说我发的越多越好,但是从来没有想过发得多是不是意味着用户更愿意看。所以大家也会看到,为什么我们会对一些诱导分享有拦截,因为所谓诱导分享就是你分享出去了、你获得了好处,但你的朋友并没有获得好处,你的朋友要忍受你发来的一个东西,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原则。

第四个想要跟大家分享的观点是,我们应该尽可能让商业化存在于无形之中。

为什么要让商业化于无形?我们发现很多人比我们更着急微信的商业化,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们确实认为一个好的产品它的商业化和用户的价值、用户的体验并不矛盾。好的商业化应该是不骚扰用户,并且是只触达他需要触达的那一部分用户。可能有一些人不玩游戏,但是并不妨碍另一部分人去玩游戏,玩游戏从系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商业化的过程。同样大家也会看到微信朋友圈的广告,我们也很高兴的看到朋友圈广告经过了一年的时间,很多的用户还在期待能看到一个朋友圈广告,因为平常他很少看得到,当用户有这样的心理,我们会觉得这个事情是对的,因为用户不反感它,甚至有时候会比较期待。

我昨天还看到一个视频广告,觉得挺好的,但是当时我在底下评论了一句,有点开玩笑说“货不对版”,因为朋友圈广告的内容和真正的尝试有点不太接得上,但这是一个广告创意的事情。所以从微信来说,我们希望微信能做很好的商业化,但是它不是基于骚扰的、基于流量变现的商业化。所以你现在看不到的启动页弹一个广告出来,因为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比较低级的商业化的手段。

而关于这一点,待会会有一个卡券系统的一个广告。在去年的时候,我们发了很多很多的优惠券下去,然后我们发现优惠券实际被使用率非常低,可能有超过90%都废掉了、没有被使用出来,这和现实里面其实是一样的。现实里面可能我们也会拿到很多优惠券,但是大部分都不会去用它,我们会认为这不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

可能有极少数的用户已经在微信里面用到了我们现在一种新的优惠券,这种优惠券来自于一个小故事,有一个朋友去丽江玩,他住了一个客栈,然后客栈的老板就跟他说,如果你介绍一个朋友再来住这个客栈,你的朋友会获得一个优惠,并且你自己也会获得一个小红包,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基于社交关系来做的一个传递的工作,它特别生动,特别有说服力。

这个故事让我们很有启发,我们会尝试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的优惠券,我们看之前很多做优惠券的都很难做出来,当一个优惠券本身太容易获得就没有价值了,因为你随时可以拿到。但是对微信来说,这个优惠券是一种基于朋友背书的优惠券,也就是说只有你的朋友去那里消费才能拿到那个券,他分享出来,你可以使用,这和刚才那个故事是完全对应的。我们把这样一个新的系统上线以后,发现核销率迅速就上去了,而商家也很高兴,因为这个真正帮他带来了新的用户。朋友也很高兴,因为他的优惠券没有被浪费掉,这是一个对几方都共赢的一个事情。

这里的重点其实是,它也是一个商业化的产品,但是它在对用户非常有价值的基础上来做,不是作为一个广告塞到这里的,是你的好友获得一个券分享给你的,这是很不一样的。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正在构思的一些东西。刚刚公众平台说到原创,其实很多人会觉得有一点郁闷,因为公众平台现在看起来确实更像是一个媒体化的平台,是对于自媒体、一些写作的或者一些传播内容的人特别有效。但是我们的公众平台,我们出发点不是仅仅针对媒体的,我自己也是很多年的程序员,我们觉得2016年我们应该做一些事情,面向开发的团体。

这个需求来自于哪里呢?我们自己也观察到发现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它做的第一个产品就是基于微信的公众号来做的,而不是去开发一个APP,因为一个APP的推广成本实在是太高了。相比来说,公众号能够实现大致同样的事情,并且也能获得它的用户,并且用户可以在微信里面获得的成本或者传播的速度会更好一些。

但是我们的本意并不是要做成一个只是传播内容的平台,我们一直说我们是要做一个提供服务的平台所以后面我们甚至专门拆分出一个服务号出来,但是服务号还是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说服务号可以在里面提供服务为主,所有的服务号还是基于一个诉求,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现在我们将开发一个新的形态,叫做应用号。

我们现在每换一部手机,手机里面的APP就要重新装,我相信大部分用户也是这样的。现在APP重复的安装率已经越来越低,但是有的时候你要找一个功能,你还得重新再安装一下这个APP。现在很多用户会在微信钱包里面买火车票,因为对一些不是很高频度的需求来说不需要再按一个安装,可是从公众号里面去装一个功能其实也不容易,我们希望存在一种新的公众号形态,这种形态下面用户关注了一个公众号,就像安装了一个APP一样。他要找这个公众号的时候就像找一个APP,在平时这个号不会向用户发东西的,所以APP就会很安静的存在那里,等用户需要的时候找到它就好了,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尝试做到让更多的APP有一种更轻量的形态,但是又更好使用的一种形态来存在,这是我们在探讨的一种新的公众号形态,叫应用号,这里只是提前剧透一点点东西。

今天真的非常感谢大家能在这个现场参加这个会议,也非常抱歉,确实我个人不太喜欢参加会,我认为将来的会议是五年以后大家戴一个眼镜,坐在家里看跟在现场看是一样的效果,我很期待那一天。非常感谢大家,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南都:莫言讲故事,诉说个体经验与公共记忆

苦难,人性,理解,宽容,这是莫言昨天演讲的关键词。

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将他的演讲标题定为《讲故事的人》。演讲中,莫言再现了自己“讲故事人”的身份,他讲述自己儿时的经历,回忆特殊年代的苦难记忆,还原一代人的生活经验。从苦难年代走出来的他,和我们 一同分享了他母亲的教诲,坦诚地表达对那段岁月及其人的忏悔。

莫言演讲之前,网上出现许多关于他演讲的主题及内容的猜想,有人想到 了莫言所推崇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以及他那篇具有浓郁日本文学和美学审美传统的《我在美丽的日本》。莫言和川端康成是不同时代的人,这决定了他们将讲述不 同的作家故事。在接受采访时莫言提到,“诺贝尔文学奖是颁给我个人的,不是颁给国家的。”似乎意味着他将以一定的方式确定他的演讲姿态———写作者将摆脱 个人荣誉所承载的时代重负,亦将厘清个人与国家、文学成就与国家进步的模糊关系。与此同时,针对自己的关注、争议以及解读,莫言显然并非视而不见,这似乎 也暗示了,他的演讲根据个人的体验与领悟,还原一个讲故事的人的心路历程之余,提示写作者的局限性,将在所难免。

20多年的农村生 活决定了他的文学之路。莫言提到儿时“用耳朵阅读”的经历,尤其是自己与蒲松龄的“相遇”,然而,有着“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的莫言,告诉我 们,他的文学素养主要来自“高密东北乡”,那里的自然环境,他的家族历史,这些安身立命的场所所构建的现实感,才是他文学的源泉。由此不难理解,莫言在演 讲初始,便饱含深情地怀念自己的母亲,“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这是他的文学品质,也是他的文学寄托。

在后来的 演讲中,尽管莫言提及,“如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但是,与其说这是将个人成就归结于 时代的恩赐,不如说是在感叹历史的改错归正和自我成全。当莫言连篇累牍诉说儿时的遭遇,他不仅是在还原个人的记忆,也是在回味无数人乃至整个国家所经历的 切肤之痛。这个在“伤痕文学”、“寻根文学”中成长的中国作家,他的优势与他的文学生命力,在于依傍了一段特殊的生活经历,他曾经面对的大千世界,遭遇的 悲欢离合,是其写作的重要动力。

这是作家的写作动力,也是他生活的重要根基。它们绝不只是用于文学领域现实主义式“还原生活”,还 是一种对待历史与苦难的诚实姿态。莫言的作品没有对真相穷追不舍,甚至也鲜有表现弱者的抗争,那些残酷的经历只是指引他发现那些“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 朦胧地带”,并由此带来个体的自我忏悔与对他者的宽容。这是他对特殊时代、对人性的感受,也是他作为一个现代说书人的生活方式。

当 莫言在瑞典诉说一段具有中国特色背景的记忆时,他所带来的陌生感是普遍的,以至国内的网民都担忧外国听众难以产生共鸣。事实上,听众的隔膜不仅是个体的感 触,也是当下中国的一个时代印记。生命曾历经的沉沦,由彩色转向灰白,继而被无数人遗忘。因为忘却,今天作家的诉说才显得如此陌生,今天莫言刺激我们回味 苦难,带领我们拷问生命的价值。

作家加缪说,“理解世界,就是迫使世界具有人性,在世界烙下人的印记。”唯有通过记录与言说,让人 走进历史,还原苦难,才能让过去免于遗忘。莫言的演说呈现了一代人经受的考验,它让我们想起一段历史,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赠与我们的文学之外的礼物,让 我们跟随他的记忆,去聆听和体会母亲的诉说。

南方都市

 

梵高与高更的书信:艺术家的希望是如何破灭的

Vincent van Gogh and Paul Gauguin letter

将在克里斯蒂的巴黎拍卖场出售的文森特·梵高和保罗·高更书信的部分。
这封由文森特·梵高和保罗·高更合作执笔的手书信件,被写在廉价的学校练习本上却诉说着友谊和希望。写信时,他们俩的艺术生涯都正处于关键时期,信中表达了他们企盼为兄弟艺术家们,为一次新的文艺复兴,为那些现在公认的杰作,寻找到一个乌托邦。

然而,现实远没有如此诗意。信寄出不久后,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随后在世上最令人痛心的一次自残行为中,梵高割掉了他的右耳。这一行为,昭示了这荷兰人堕入疯狂和自杀结局的最后一着。

现在,这封由两位艺术家共同签名的四页信件,从私人藏品中流出,并将于12月在巴黎拍卖。预计成交价高达50万欧元(40.5万英镑)。

克里斯蒂拍卖行的专家Thomas Venning表示,文件让人们能窥探“在世上最出名的发生在艺术家之间的家政”。

“我的一生都在于书信打交道,而这封无疑是我见过的最伟大和最震撼人心的,”他说:“它让你进到他俩的屋子,进入那一刻他们的生活中去。”

“你可以想象,梵高只能坐下用廉价的纸写信,因为没有太多钱。然后,他对高更说:‘你来写完它吧’。”

信写在法国产的练习本方格纸上,写上埃米尔·伯纳德,一个给予他俩灵感的年轻先锋艺术家的地址。信写就于1888年11月的普罗旺斯阿尔勒。梵高在那里租了一个两层楼的私人住宅,拉马丁2号,它也是画作《黄色房子》的主题。

在经数月的拖延后,高更于一周前抵达这里,和梵高一同生活和创作了一到两年。当时,法国画坛正从印象主义向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转变,但梵高和高更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可。

梵高的神经很脆弱,很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像是被某种孩子般的行风所点燃。信中,他描述了对这位法国画家的初次印象。

“高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引起了我很大兴趣,我一直认为像我们画家这样时常弄得脏兮兮的职业,我们最需要那些有着劳动者的双手和胃口的人。他们比起那些颓废而枯竭的巴黎花花公子们,有更向着自然的品味,更富有情感和仁爱的性情。”

“现在,毫无疑问,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着野兽般直觉,处子一样的生灵。在高更的身体里,血和性战胜了野心。”

他还补充道:“我们去了好几次妓院,很可能我们会常在那里作画。此刻,高更正在创作一副像我曾经画过的夜间咖啡馆一样的作品,但上面的人物是在己院里见到的。它一定会是佳作。”

“我曾两次创作一条白杨大道上的落叶,第三次是整条全都变黄的街道。”《阿里斯康》

梵高写道,他和高更正在讨论“一个由几位画家联合创作的,了不起的主题”,以及他“预感到的一个全新世界……和一次伟大的文艺复兴”将会在热带地区孕育。

在最后一页,高更则补充:“别听文森特的,因为你知道他太容易产生倾慕和放纵之情。而他预见热带地区的未来崭新一代,就我作为一个画家看来却是完全正确的。并且,如果我有办法,我还会回去。谁知道呢?可能需要点运气……?”

八周之后的12月23日,他们的伙伴关系在激烈争执中告终。普遍认为,他俩因为梵高把那点微博的房租花在了妓女身上,又不肯戒了苦艾酒瘾而大肆争吵。

梵高以剃刀威胁他的“朋友”,他要割去自己的耳朵。不久以后,他被送进他待过的地一个避难所,并于1890年他37岁的时候用枪结束的生命。

高更回了巴黎后,在法国波里尼西亚建了一个画室,他死于1903年,终年54岁。虽然他们后来都有通信,但两人再也没有相见。

Venning说书信揭示了两人截然不同的个性,以及在他们关系中,暴风雨前的宁静。

“在这一刻,是友谊,是乐观,是合作。看起来一切平静,同时他们短期内完成了许多作品。”

他又说道:“写完这封信后戏剧性的事件让它读来尤为悲伤。这是个让人肝肠寸断的文本。”

信是皮埃尔·贝莱德私人收藏,将于12月12日到13日在克里斯蒂的巴黎拍卖场出售。

 

【本译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非商业转载请注明译者、出处,并保留文章在译言的完整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