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科技资讯

关于未来医疗,我们赌什么?

已经不是听到一个互联网医疗领域里的创业者幽怨地讲到“融资难”。资本市场行情不好,多少还是影响到了创业环境,以及人们的情绪。这让看空唱衰之声日盛,动辄就是“九成的创业公司会死掉”。而就算是创新最坚定的信仰者,也给不出什么像样的反驳理由,除了相信未来慢慢积累。

我坚定的相信创新可以创造更好的未来,但同样也会有困惑,究竟怎样积累才能到达未来。

feature-medical-450x235

过去几年的医疗创业创新某种程度上确实有些让人失望,因为人们享受到的医疗服务质量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就算这个板子主要不应该打在创业者身上,而主要是传统医疗体系的改革进展有限,但创新带来的增量仍然不够明显。尤其是,它让人们看清了互联网在医疗体系面前的软弱无力。于是,很多人开始觉得,除非传统医疗体系发生革新,否则,互联网医疗很难取得太大的进展。

这样的氛围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关于新医改的讨论。当时的情形也是2008年启动的新医改进行了五六年之后遇到了瓶颈,悲观情绪日增,甚至又有人说医改失败了。如今,医改尚在进行中,成败难以定论。但新医改不能忽视,或许是最重要的成绩之一,就是唤醒了全体医务人员的“价值意识”。

医务人员开始清楚的看到现有价值体系的扭曲,以及自身价值在这种扭曲当中的尴尬处境。为了能够兑现自己的价值,医务人员或者要求劳动价值在体制内的激励体系中得到体现,或者直接走出体制在市场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无论是哪一种,都意味着现有的医疗体系将无法长久维持,而医务人员的觉醒势必将改变传统医疗体系。

今天,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那么,在有关未来的一片悲观预期当中,互联网医疗有没有静悄悄的已经改变了某个核心要素?我觉得有。互联网医疗虽然在过去5年中没有能够撼动医疗体系,但却在艰苦的实践中唤醒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数据,是有关人类身体的全部数据。

知识医疗时代的不平等

在传统医疗当中,这些数据破碎、静态且不完整,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因为患者在传统医疗中完全处于受支配的地位,医生处于这个体系的主导地位,所以过去医疗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医疗知识的积累过程。而医疗越是进步,信息不对称就越严重,患者的地位就越边缘。

比如患者基本会选择大医院就医,是很常见的现象。就是因为从患者的角度,无法选择医疗、也无法判断。上一代互联网人希望利用搜索引擎来解决这个问题,但百度的经历证明这无法实现。就算搜索结果确实是最权威、最真实的结果,但对改变医患的信息不对称仍然意义不大。换句话说,在知识密集型的医疗里,不具备医疗知识的患者不可能拥有话语权。

这种不平等,是医疗在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所展现出的共同特征。关于这一点,埃里克.托普在他的《未来医疗》里对美国的医疗不平等有过不留情面的剖析。而这种不平等,其实成了今天所有关于医疗讨论的隐含前提。

比如分级诊疗。分级诊疗的核心环节是由基层医生(或者家庭医生)来判断或者决定,患者的疾病是否严重,是否需要到专科医院就诊。实际上,分级诊疗的内在逻辑其实是医疗服务体系内部通过资源重构进而向患者提供层次合理的医疗服务。整个过程都是由医疗方主导,患者几乎没有发言权。比如自由执业。包括社会办医、互联网医疗都在期盼着医生自由执业能够早日成为大趋势,因为在医疗主导的前提下,只有掌握了充足的医疗资源,才有可能向患者一方提供出医疗服务。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并不是否认分级诊疗或者自由执业的价值,事实上,这两项政策对未来相当重要。但问题是,如果以医疗主导的思路来看待现状,那我们得出的结论只能是等待。等待医疗体系重构的完成,享受变革带来的红利。但问题是,且不说重构的时间漫长,就算是重构完成,那还有你什么事儿呢?

数据医疗崛起

那么思考未来,我们该如何看待现状?

互联网医疗经历了一个演进的过程。最初的思路非常简单,利用互联网工具让医患交流更高效。无论是中医、西医,综合、垂直,线上问诊、线下交易,医生社区、患者社区,套路都是一样的。正因为大家套路都一样,所以在传统医疗体系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的时候,都遇到了瓶颈。互联网虽然可以快速链接医患双方,但却无法代替医疗服务。这个症结始终无法攻破。

于是很多创业者转移了自己的目光,开始绕开医疗服务做周边,提出所谓“医疗+”,包括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等。这个逻辑不难理解,医疗服务市场很大,相关市场也不会差。所以,医疗VR、机器人什么的都火了。但问题是,服务才是医疗的核心,也只有服务的改变才能彻底改变医疗体系从而让患者受益。只是这个确实比较难,数据创造了一个机会。

在这个阶段,医疗数据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大数据能够帮助科研人员在更大范围内获得参考依据;从精准医疗的角度,数据则是这种医疗方式基础。国家的政策将数据的作用精炼地总结为“带来健康医疗模式地深刻变化”。

于是,在几乎所有人的商业计划里,医疗数据都会成为最终的落脚点,因为想(hu)象(che)的空间太大了。不过,基于数据的商业化变现实在是遥不可及,于是大多数人对此也仅仅是说说而已。但那个“深刻变化”也许已经发生。

比如人工智能,已有一大批人开始雄心勃勃的训练机器人,指望有一天它们能够帮助医生甚至成为医生。比如精准医疗,人们期待着不再像过往一样依据经验推测,而是依据数据找到最精准的治疗方案。比如智能硬件,不仅随时随地可以检测身体的指标,而且设备小型化之后,更可以把原来需要在医院当中进行的检查直接搬回家里。

可以看到,数据确实已经创造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尤其是,当患者拥有自己的医疗健康数据时,就能够参与到自身的健康管理、治疗决策过程当中,能够与医生一起共同作出治疗决策。这是最核心的改变。这意味医疗从原来的知识积累时代过渡到了数据积累时代。换句话说,谁能够积累充分、完整、有价值的数据,谁能够提供更优质的医疗。

在话语权上,医疗数据的拥有方如果不是超越,至少也是与医疗知识的拥有方对等。话语权的提升意味着互联网医疗,包括社会办医,在服务患者方面的空间将会大大提升,比如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应用等,而不再单一依赖传统医疗方。

总结起来,医疗数据的累积能够推动建立起更加平等的医患关系,而这种平等能够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互联网医疗在传统医疗体系之外获得了更大的存在空间。或者更具体的说,互联网医疗不是在被动等待传统医疗的改变,而是主动参与到未来医疗体系地塑造中。

谁将生存

那么沿着这样一个思路,我们来判断未来的走势。首先,没有数据收集能力的公司,是很难拥有长远未来的。

当前的医疗体系确实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痛点,于是很多公司的服务模式建立在帮助患者找专家的逻辑上。一定时间里,这种模式是有市场的。但如果从更长期的角度,无论是分级诊疗、家庭医生制度的确立,还是互联网医疗的壮大,都将极大地挤压找专家这类服务的市场空间。另外,就是围绕大医院展开的业务,比如诊前导诊、诊后随访、患者管理等。这些业务不仅大医院本身不存在需求,而且也与未来医疗的发展趋势和大医院所应履行的职能相悖。

与之相对,拥有数据采集能力的公司显然会拥有更好的未来。从目前已经呈现出的发展趋势来看,数据采集大致包括这么几大类型:

健康数据,包括身高、体重、血压、血脂、运动、睡眠、心律等常规反应健康状况的数据。由于有了智能硬件设备和智能手机,人们可以随时测量这些数据并记录在案。

检查数据,比如血检、尿检等。通常这类数据需要到医院中检查获得,但随着第三方检查检验中心的兴起,这类数据的获取也变得更加便利。

影像数据,包括CT、核磁等。这是时下比较热门的领域,包括远程医疗、深度学习等新的技术形式,都在这个领域有所应用。

病理数据,包括肿瘤、脑电等。与影像数据类似,病例数据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诊断需求和数据积累。

基因数据,虽然基因技术的应用还处于早期,但已经能够在医疗临床发挥作用,比如安吉丽娜朱莉切除乳腺预防癌症的案例,就是基因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最著名应用。

 

医疗档案,不只是各种检查、检验的数据,患者每次就医都会形成诊疗结果,这些记录会形成围绕病人个体的完整记录。

随着技术的进步,对健康数据的获取势必将更加全面和细致。而且当数据愈发重要的时候,就会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核心问题需要解决:数据归属和数据安全。前面关于数据的所有讨论都需要一个前提,数据归患者所有,但现在这一点还不明确。随着数据积累量越来越大,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只是,这两个问题更多带有政策色彩。

另外,数据的累积并不意味着可以抛弃医生而独立存在。也就是说,如此多渠道的数据采集,需要一个核心环节把他们盘活。显然,指望解决疑难重症的大医院完成这个任务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个环节只能来自基层,或者更具体的说就是诊所。

 

为什么一定是诊所?丁香园的创始人李天天讲过一个他在台湾诊所的经历,给他印象最深的是,这家诊所的医护人员陪着糖尿病患者去买菜,告诉他们哪些东西能吃以及应该怎么吃。这样精准细致的服务是相当令人震惊的,大医院根本无法做到,只有诊所能够如此近距离的贴近患者。而有了技术手段,医护人员则可以在保证同样细致的情况下服务更多的人。

讲到这里,我们大致可以将这个故事进一步延伸:数据的积累决定着互联网医疗的未来,而激活数据的核心环节在基层诊所。

來源:36Kr 圖片來自網絡

分答:它跟任何东西都有关 除了知识

一夜之间,分答开始流行起来了。在朋友圈到处可以看到答案的分享,还有人点评“原来XXX的声音是这个样子的”。

问答

朋友圈的许多内容生产者欢呼雀跃:他们传说,某某大V一天收入了两万,超过了此前值乎的许多许多倍,似乎一条靠回答问题发财的金光大道顿时闪现在眼前,许多人认为这样一来,一直“清贫”的读书人终于出头了。也有人认为这个是苦苦寻求盈利模式而不得的知乎的最终答案。还有人把这与“认知盈余”联系起来,认为这就是盈余的最终形式,等等。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喜欢这个产品,它拥有一个吸引力的许多特征。它是一个很“机敏”的产品:这种“机敏”意味着,用一种巧妙的方式融入潮流,但又不没入其中。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很“中产阶级”的产品。

所有人认为“分答”是一个知识产品的人,这一点我举双手反对。实际上它自己也没有说自己是一个知识产品,在它的官方说明中是“轻量化,亲民化,娱乐化”的“付费语音问答”,与知识无关。

那么许多人为什么认为它是个知识产品?实际上来自于几个判断:1.它运营方来自于做知识社区的果壳,2.它的人物沉积有许多来自同样做问答的知乎。3.它有一个问答的形式,让人想起了知乎的问答。

但是这种分析是错误的。实际上,至少在目前来看,分答不存在分享知识的能力。这也不是它的目的。它对标的东西不是知乎Live,而是微博,或者直播。它是一个让人遐想的模式,可以跟任何东西有关,就是不包括知识。

分答卖的是什么?

分答的基本模式是,通过1分钟回答来减小生产知识的门槛,通过有偿问答来为答题者带来积极性,再通过“偷听”来帮助提问题者分担成本。问题是1分钟能不能提供知识?实际上不能,不光是技术上不能,实际上也不能。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午夜的12:47分,我们先来看看热门问题排行榜:

问王思聪:身为霸道总裁的你,撩妹时也会紧张害羞吗?有没有感觉自己情感智商不够用的时刻?(5236人偷偷听)

问王泽其:今天A股沪市上2900点,推荐个股票呗,你下半年看好哪些行业?(2468人偷偷听)

问章子怡:借用汪先生一句名言:子怡,你现在的梦想是什么?(1545人偷偷听)

问章子怡:您能分享一下您的一些育儿经吗?作为母亲最开心的一刻是什么(888人偷偷听)

问冯仑:假如让您从零开始创业,您选择什么具体行业,选择从哪个城市开始?您怎么评价平民子弟刚毕业不久就创业(491人偷偷听)

问刘慈欣:如果你生活在三体的世界里,你是降临派,拯救派还是幸存派?(490人偷偷听)

问佟大为:当年演《奋斗》你引领了Polo衫立领风潮,现在还会这么穿吗?快教教广大男士如何穿衣变时尚(475人偷偷听)

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偷偷听”多的人都是“名人体验”类。还有一个有意思现象是,200-300中间出现了一个断层,而非名人的“偷偷听”受众超过100的寥寥无几。可以看见,对于名人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对话题的关注程度,想要靠提问题发家致富,不找名人 —— 而且是收费没那么贵的名人 —— 看来是不行的。(而且别人提了的问题,你还不能再提了)

那么如果不看热度,仅看问题回答质量又如何呢?我听了一下午分答,答案大多数类似于这样:首先礼貌的说一句你好,用10秒重复这个问题(有些答题者语速较慢加上磕巴,甚至长到20-30秒),剩下给出一个模糊的,有几分道理但在搜索引擎上似曾相识的答案,结束。

这是回答者不负责任吗?我们如果把它转化为文字,真正回答的内容它实际上从内容的容量上很类似于一条微博。但是实际上还更少,那么请你摸着良心告诉我,你如何去回答这样的一些问题,在一分钟以内?

唱歌不好听应该怎么调节和锻炼?

既想尽职尽责,又想和同事搞好关系,都要花费精力时间,两者如何取舍?

大学这短短长长的几年生活应该怎么过才够味?

想成为有趣的人,应该怎么做?

怎么看待中国的FA市场现状和未来的趋势?

在很多谈“分答”的文章里面,会谈到“分答”降低了生产知识的门槛,不错,的确如此。但是降低了生产知识的门槛同样也意味着“知识”本身的品质的降低。我们把知识分为不同种类,有可能就是纯知识,那么这个知识要发挥作用,就必须要求它具有一定程度完整性,跟别的知识能够连接而非碎片化。如果作为一个解决方案,它能够“用”,那么它不能只是一个粗略的内容,而应该是一个在双方都充分了解对方情境的状况下,进行的有详细操作规程的沟通。

那我们来看看“分答”提供的是什么:一种是纯知识,1分钟,200字,说实话除了态度以外,说不了什么。如果你真正要获取知识,不说知乎,即便百度知道,给你提供答案能够的也比这个更多。第二种是提供某种问题的解决方案,某种能够让人“顿悟”的智慧。有没有在1分钟之内让人能够突然顿悟?就我在在行的情况看,这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前提是 —— 在此之前,回答者对提问者清晰,深入的了解。往往简单而切中要害的回答的原因是因为提问者已经充分陈述了自己的状态,而且回答者正好经历过这种状态或者这种案例。但是分答的情况是,回答者完全不了解提问者的身份及详细状况,再加上提问质量不高。导致许多回答开头往往是说“我不确定你说的是XX还是YY”,然后絮絮叨叨半分钟。真正有价值的只有模糊的而且万精油一句话,然后就没了。

那么为什么大家对“分答”趋之若鹜?事实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回答者的积累:在行和知乎上沉淀的人物给它带来了很多优势。这些人的名气比他们的内容更多,人们了解这些问题,不光是为了内容,也因为他们影响力带来的莫名的光环。我当然知道库里是个超级明星而不仅仅是一个顶尖三分射手,但是虎扑一个普通JR这么说我不信,这句话由张佳玮亲口说出来,我就愿意花钱。这不是知识社交,而是影响力社交。

这是分答目前最核心的东西:提供一种“高雅”的社交体验。

所以,分答的实质,与微博或者直播刚刚开始时候差不多,卖的是一种社交产品而不是知识产品:与大V直接沟通,要害在于“偷听”环节,它提供的是一种虚幻的社交联系的乘积。或者换句话说,它把私人的,独有的社交体验作为一种可复制的商品卖出去了。

社交体验是一种什么东西?我把它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

(1)关注(提供了排除于其他所有人的部分,因而让人获得了被关注感)

(2)文字(专属于个体的服务)

(3)声音(比文字更加亲密的媒介)

(4)见面(类似于在行,但这就更加强烈的专有性)

(5)亲密关系,或者更深入的资源交换

从这个列表看,分答在干的事情比知乎更加密切,它拥有了一个貌似专有的声音(如果答主说的“损”一些,生活化一些,那一刻你几乎认为他真的成为了你的智囊或损友)。而偷听这件事又使得这种增加了一种社交的“窥私欲”和对比产生的满足感(你用1块钱听到了4000块钱的内容),这一切让人快乐。远远超出了内容本身的快乐。这种逻辑跟直播实际上是一致的。

就以三万人偷听的“啪啪啪最常用什么样的姿势”这个问题来说,王思聪给出的答案实际上平淡无奇。(更何况这个答案实际上也是一个公众人物唯一能够提供的答案)但是由于王思聪“专门”回答了这一问题,同时又增加了一个声音属性(作为答者“本人”的声音的到场),所以它拥有了价值。

那么有人会说,这种价值至少可以让人获得一部分的利润,这对知识生产者是有好处的。这或许正确,但是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一个机制实际上受到展示内容所限(当然,这个可以通过一些产品构架上的改动来环节)但就目前来说,它更多有利于的是大V。而不是更多的“中V”或者“小V”。况且不像知乎是长文,微博还有个长微博,不为人所知的“中V”或者“小V”难以通过这个1分钟的平台来向陌生人展现自己的知识背景,又是听前付款,无从考察质量,这使得他们除了把价格定低一点以外缺乏竞争力。目前来看,它完全可能像微博一样,造成一种大V赢者通吃的局面。这恰恰不是一个有利于内容生产者的模式。

一个真正的知识社区的核心是什么样的?

我有一个观点:社交的核心是大V,知识的核心是中V甚至小V。尤其“中V”,即具备专业知识,在专业领域内拥有知名度和影响力,但这种专业影响力还没有变为更大的公众范围的影响力,他们也还没有到达事业的顶峰。(但至少已经是行业中的核心位置)

为什么这么说?一般而言,我们往往会假定,大V比中V或者小V更成功,所以看上去他们具有更多的知识,更有权威性。但是实际上往往不是。一个人成功,知识实际上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但是如果考虑到一些负面因素,整体上看,大V不一定比中V小V好,甚至有可能更糟糕。

人们在比较知乎与微博的时候,往往愿意把知乎作为一个更专业,更精英的平台,但是这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至少在上限上看,知乎差不多以李开复作为上限。而微博上较李开复知名度更高的大V还有很多。如果回到2011年的微博,看上去的舆论活跃程度与知乎实际上不相上下,但是从没有人想过微博会成为一个知识的共享场所,在我看来,这至少有一个原因是因为知乎比微博更在乎“中V”(有技能的专业人士)而不是过早的拉入太多“大V”。

人们认为共享经济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的将认为知识的生产是脱离于交换体系之外,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所有的知识都是有成本的,尤其是知乎的知识,单说很多优质答案,非常长,这不是随便一下就能写出来的。那么,为什么有人愿意生产有知识的内容,也愿意做出咨询?第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能够回答:有知识,有素质,有愿意帮助他人的意愿,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是一种隐性的交换。类似于北美印第安人所举办的“夸富宴”一样,在社区之中,知识的交换通常通过“礼物”的交换而达成,这种达成不是一种赤裸裸的经济交易,而是在一定的礼俗规矩的维持下,进行的一种隐性交换。大家都这么做,既保证了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其他人提供的知识红利,又给自己有了一个展示空间,这对大家都是有利的。

早期,第一批知识创造者,通过知识的交换,获得了在其影响力范围外更高层次的社会关系,在社区中获得了更高的地位,这种意见领袖的地位,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机会或者资源。(知乎的约炮传闻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一种这种想象的变形。)“中V”通常是一批在一部分领域已有很多权威性和能力,但是没有公众影响力的人。他们写文章实际上完成一种兑换,在某一行业中间的影响力,可以兑换为其他行业,和其他社交圈的影响力。并且对于某些名气光鲜,实际收入不高的职业来说,它也可以成为潜在的经济来源。(例如专栏或导流到公众号)

这种关系实际上是有上限的,在于一个人对这种社会关系看重的多少。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已经满足了最初的社交欲望,而新的内容提供的关注不能够产生影响,也不能兑换为实际的利益。那么维持他们的就只剩下了社区氛围,但这是脆弱的,因此稍微有风吹草动,这样的人多半就会选择离开。由知识社区自己生产的中V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对于更核心更有名气的,已经具有公众影响力的大V,他们更加忙碌,时间实际上价值更高。而这个交换的边际,就是这个知识社区的价值。

我相信分答可以在短期内让很多大V来试水,但是长期而言这依然是个考验:拿什么提供和满足大V想要的?用什么吸引他们长期提供优质的内容?就凭几千块钱?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知识类网站的经营,应当是关注中V人群,以及鼓励更多的平凡人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某一领域的中V。而所谓的大量大V可以在短期内制造繁荣,造成更多的流量,但是他们客观上挤压了中V的空间,而大V实际上又不能够增加内容的干货数量。它唯一的好处是吸引了很多平凡的为名气吸引的粉丝。这对于运营者短期内是个利好,但到最后,这些比起生产内容更愿意盲目崇拜和点赞的粉丝会造成社区平均质量的下降,而这对于一个标榜知识的社区是致命的。

分答真正的意义:告诉人们有知识也可以做网红?

看到这里,我感觉我似乎很糟糕的批评了分答。但其实不是,对于分答而言,它有可能变为一个与声音有关的微博,一种新的与大V接触的方式,而通过大量的流量来分担成本,这个事情变得更简单了。如果分答继续做下去甚至可以与短视频相结合,它提供了一种“短平快”的直播方式:比“某一场发布会”“某一个游戏”更加碎片化,更不费力的轻互动,而且又脱离了“脱衣服”、“打游戏”的低俗口水。而且“偷听”的价值也给出了比打赏更持续的赢利模式。它给其他产品的借鉴意义非常大。

这是我说为什么我说,“分答”可能“跟任何东西都有关”。

那么跟不跟知识有关呢?上面我说,它跟知识其实关系不大。但是我仍然认为分答是有意义的,因为它进一步的,哪怕是粗暴的告诉了人们“有知识,就能扬眉吐气,直截了当的挣钱”,“好知识是有价格的。”这两个理念。

是的,不是把知识直接转化为商业价值。但是如果能够真的将一些知识网红成功挣到钱(不是靠运作,拉广告挣到钱,而是真靠回答问题挣到钱),并且能把“好知识是有价格的”这一点再进一步,已经难能可贵。

在“分答”之前,很多人都做过技能转换,或者短期有偿咨询的创业,但成功寥寥无几。其中有一部分是因为效果无法核实,有一部分是因为大多数人中国人实际上仍然不相信无形服务的价值,或者“专业知识是有价值”的。甚至许多人更愿意传播与相信“某某人在在行上被坑了”这样的消息,而不是真正谈自己获得了多少收益。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在“在行”上,一个行家里手的一节课价格大概在400-600之间。这实际上与某种保健服务的价格相差无几,甚至要低得多得多(如果你想找与在行同样等级的专业人士的话)。人人都知道,保健服务是违法的且只能逞一时之快,行家提供的指点不仅高雅可能是终生受益(而且保健服务实际上大多数人无法完成一个小时)。但是相当多人认为前者是一种奢侈消费,后者则不是。当然这个比较在逻辑上有很多的漏洞,但至少有一点:中国人至今对看不见的知识服务的估值是偏低的。

提到知识,所有人都在说“认知盈余”,但是这个过程首先要人承认无形知识(注意,不是学历)的价值,并且能够通过一种正规而精准找到自己最适合的知识提供者,并且通过一个合理的机制对质量进行保障。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而需要许多的前行者,它们也许未必成功的完成商业转化,但是它们无疑是这个链条的不可缺少一环。在这条长长的路上,许多人都作出了贡献:咨询公司带来了基本的模型,众包网站普及了把技能作为商品的理念,微博改变了国人内容获取的习惯,知乎贡献了多元化的知识范围和一个对专业人士尊重的用户群体,微信公众号和微博打赏提供了最初可行的收益模式,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贡献随时即可得的支付手段,甚至相关部门对版权的扫荡客观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醒了人们知识产权的价值 …… 在这些发育了几年之后,才有在行,才有分答。

只不过,这一棒的下一个接力者,会是谁呢?

来源:PingWest中文网

你知道吗?友谊的小船是他“翻”出来的

friendship

现象级漫画

“友谊的小船”

已有上千万次阅读

媒体圈、IT圈、公关圈都在纷纷使用“友谊的小船”造句。“友谊的小船”驶成网络巨轮。喃东尼也正式晋升为网红。

考 证

“友谊的小船”从何“驶”来?

在“友谊的小船”爆红网络之后,对这艘“小船”的追根溯源也由此开始。成都商报记者调查了解到,“友谊的小船”的说法比想象中来得更早,只是这一波比以往都要猛烈。

有网友认为可以在美剧中找到来源,《老友记》第9季第6集中两人对话:“哪一种船是永远不会沉的呢?”“Friend~ship~(友谊之船)”;也有网友认为与《破产姐妹》有关,刚刚出的《破产姐妹》第5季第17集中,女主人公之一表示,“I think it ruined me and max’s friendship。”被翻译组翻译为“因为它,我和max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去年1月份,一本名为《萌萌哒,很温馨》的漫画书出版面世。在漫画界,这本书的作者“喃东尼”或许名不见经传——这是他的第一本书籍。但,时间过去1年多,他创作的“友谊的小船”漫画却火遍全国。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爱情的巨轮说沉就沉,“友谊体”为何说火就火?在这一股全民狂欢背后,草蛇灰线伏延千里:从3月下旬多个微博营销号推动转发,到4月中旬网友参与的“翻船体大赛”,“友谊的小船”非但没翻,反而驶成巨轮。

“友谊的小船”漫画爆红之后,漫画作者“喃东尼”的个人信息也逐渐浮出水面:85后,宅男,大学退学,签约一家专门培养“段子手”的公司……

揭秘

漫画作者:

85后宅男 签约“段子手”公司

他托朋友回应成都商报记者:

“只想安静创作,谢谢支持”

创作了爆红网络的“友谊的小船”漫画的喃东尼,究竟是何许人也?

喃东尼很低调,在漫画爆红之后,他也只接受过一次媒体的微信采访。成都商报记者多方核实到,喃东尼本名姓赵,山东临沂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喃东尼透露,他曾在大学时退学回家,学习创作漫画。

“我有个毛病,看到了好的事物,就盲目地也想尝试一下。”2010年,喃东尼在博客上写道,“我在学校的书摊碰巧买了两本几米的书,看了之后,感觉很好,然后心想:我应该也可以吧?我本身就是学画画的,而且不是文盲,条件基本满足。于是创作绘本这颗种子就埋在了心中。”

之所以创作绘本,喃东尼在博客中透露“最初的动机是:也许这是我的谋生之道。当我开始自学时,其间接触了一些艺术作品,受到这些作品的引诱,我也希望自己能创造一些美的东西出来,能够让别人觉得好看。这是我现在创作最大的动机。当我真正开始创作以后,我发现我深深爱上了它,因为在这个过程中 ,我常常会感到怦然心动。”

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喃东尼是北京鼓山文化有限公司签约作者。

鼓山文化是一家什么公司?去年5月12日杂志《智族GQ》的文章《段子手军团的崛起》中介绍:鼓山文化是第三个进入段子手行业的公司。鼓山文化旗下的“小野妹子学吐槽”、“英国报姐”、“大哥王振华”都成了粉丝数百万的大号。2014年,鼓山文化的年财务流水已经超过另外两家段子手公司的总和。

鼓山文化官微于今年2月22日发布的情况说明中介绍到,鼓山文化是“一家签约了诸多大家喜爱的博主的文化公司。”公司“致力于原创者服务,各大博主通过自身的创意及创作坚持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试图联系北京鼓山文化有限公司采访,对方工作人员予以拒绝,“鼓山文化和喃东尼都不接受采访。”对于此次“友谊体”是否为鼓山文化的一次炒作行为,对方未予回应。而喃东尼本人也保持低调,昨日,成都商报记者多次试图添加喃东尼微信,截至发稿依然没有通过。

喃东尼通过朋友转达成都商报记者:“现在找来的媒体太多,只想安静创作,谢谢支持。”

帮他出书的图书编辑:

他不太爱说话 漫画很萌

赴京签售后开始离乡北漂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联系上给喃东尼出书的策划编辑吴志硕。去年1月份,喃东尼的第一本漫画书《萌萌哒,很温馨》得以面世,吴志硕正是功臣之一。

2014年暑假,“当时喃东尼是鼓山文化签约的一名段子手,而我当时正在负责鼓山图书方面,看到喃东尼会画漫画,就想出本书。”期间,吴志硕翻了喃东尼的微博,觉得他的漫画挺有意思,后来整理出漫画汇集成这本书。吴志硕回忆这本书在当时销量不到2万册,“口碑不错,在当时(销量)也不算差。”

“喃东尼一开始画漫画是爱好,我们就想给漫画起个书名,他的漫画比较多,共同特点都很萌,书名也算概括漫画特征了。”吴志硕回忆,当时的喃东尼还在山东,“性格有一些内向,不太爱说话,跟熟的人说话多一些,像是一个爱画漫画的宅男。”

等到2015年1月份图书出版,策划活动之一是作者喃东尼来京签名售书,“喃东尼来北京后发现,很多人都从事文化产业,而他在老家没有共同语言,一直觉得是有些孤独地画漫画,就想留在北京。”

此后,喃东尼就离开生活了20多年的老家山东,正式来北京发展,成为一名“北漂”。“来北京要找一份工作,此前他正好是鼓山文化签约的段子手,就来到公司,由公司发工资支持他画漫画。”

这一次“友谊体”的爆红,吴志硕认为是意料之中,“以前的图书内容相较他新出的漫画,水平相当。以前的漫画也是这种风格,只是没有引起关注。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画了很多漫画了,这一次是撞到网友痛点了,看似巧合其实是必然。”

这一次的行为是否是鼓山文化的策划行为?吴志硕虽已离开鼓山文化公司,但他对此并不认同:“公司策划成分有,但只是一小部分,(应该是事件)发酵后再推的,不是公司(主动策划)推的。”

作者回应

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几天过得恍若隔世

不知道如何应对……

昨晚7点11分,喃东尼在微信公众号上发b布了一篇对于媒体的回应,同时也是对“友谊体”漫画火起来的原因说明。

“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热点事件的制造者。就像你看到的,朋友圈里各式各样的小船翻了一大片。”喃东尼透露,去年一年,他都在画这两只企鹅,黄色的叫东尼,黑色的叫阿德。“前些日子,在网上偶尔看到‘友谊小船说翻就翻’这一句很俏皮可爱的话,就记住了。然后有天我想漫画脚本的时候突然想到,如果这对好朋友,有一方突然减肥成功,那对方的反应会如何?大概会绝交吧……”

喃东尼说,3月31日,他迅速创作一篇漫画后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后效果不错,当时阅读量突破了1万。第二天就又加了3篇‘加强版’,阅读量突破10万。接着在微信平台发出的‘友谊小船说翻就翻’完整版阅读量突破50万。”

之后,他又在微博上举行了“翻船体”大赛,“当时还担心没人玩,咬牙狠心出了300元,作为大赛的奖项。让我没想到的是,参与度特别高,大概是从这个时候,各种二次创作的翻船体漫画,开始刷屏朋友圈了……就这么火了。”

喃东尼认为自己完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他自己总结这幅漫画火的原因:一是每个人对人际关系都有吐槽欲望,正好提供模板;二是企鹅比较萌,不伤感情;三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句话本身很俏皮;四是漫画不错。

对于他个人而言,“这几天过得恍若隔世,各种各样找来的人都有,不知道如何应对。本身也没有完整时间来画画了。”小企鹅被很多人看到,“觉得很开心,(同时)侵权的也越来越多,版权意识不太够。”他希望调整好心态尽早回归到创作状态中。

走红

时间轴

“友谊的小船”

一个月前已悄然现身网络

“友谊的小船”为何说火就火?

事实上,在近日爆红之前,3月中旬,它就已悄然现身网络!

成都商报记者调查了解到,“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句话,最早出现在3月16日微博网友“SnakeSeeker齐硕”与朋友的微信聊天记录上,其发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文字表情包,引来众多网友索要。

3月18日,微信公众号“囧rz”在长文中提到“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篇凌晨推送的文章仅有39次阅读量。从3月18日到3月20日,“小船”一度沉没海底,在微信、微博上提及者寥寥。

转机在3月21日出现。

3月21日,网友“江澜多”转发营销号“我的前任是极品”微博时评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爱情的巨轮说沉就沉。”随后引发众多营销大号转发。

3月24日,热播韩剧《太阳的后裔》剧照被粉丝量629万的“糗事大百科”转发,称爱情的巨轮说沉就沉,粉丝307万的“南都娱乐周刊””等多个账号随后转发,让“友谊的小船、爱情的巨轮”驶出水面。

此后几天,话题热度居高不下,直到4月2日,喃东尼的漫画给予“小船”第二次生命,行驶得更远。昨日,微信表情包正式收录“友谊的小船”表情,小船变巨轮,越驶越远。

基因改造正式开始:英国批准编辑人类胚胎

人类基因改造已成现实,编辑人类胚胎的大门正式被推开。

2月1日,英国人类生育与胚胎学管理局(Human Fertilisation and mbryology Authority)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正式批准伦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研究员Kathy Niakan对人类胚胎进行编辑的请求,这是世界首例获国家监管机构批准的人类胚胎编辑研究。

s_f410422cc35945cda8b7bf4852b0f357

研究员yanKathy Niakan

Niakan致力于受精卵发育为囊胚(受精卵发育五天之后的结果)的机制研究。囊胚中含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其中发育为胎儿的叫做外胚层祖细胞。该类细胞外部有其它两类细胞的包裹,后者会演变为胎盘及卵黄囊等其它结构。Niakan利用在临床生育手术中获得的人胚胎作为样本进行研究,试验结束后,这些用于研究的胚胎将在发育第七天时被销毁。

在英国,通过编辑人类胚胎基因组治疗疾病是违法的,但是在获得HFEA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

去年九月份,当Niakan向英国人类生育与胚胎学管理局提交更新其人类胚胎研究执照的申请时,她另外提交了关于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加入其研究范畴的申请。她希望Crispr-Cas9技术能够降低对于研究用胚胎数量的需求。

目前,在其它物种中已经证明Crispr-Cas9技术相比于其它技术拥有更高的效率。Niakan相信她们研究组能够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胚胎中同时敲除10个基因。

s_fb831139713347438589970c87082c43

英国人类生育与胚胎学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正式批准伦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研究员Kathy Niakan对人类胚胎进行编辑的请求。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不断成熟,科学家们在各种细菌和古细菌(archaea)中陆续发现了很多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序列)以及和CRISPR序列相关基因(Cas)。

研究发现,这些Crispr序列与很多病毒或者质粒的DNA序列互补,很多Crispr-Cas系统需要多种蛋白的参与,但只要一种细菌编码的内切酶Cas9可以利用向导RNA(核糖核酸)分子对特定的DNA片段进行定向切割,这种基因组编辑技术就被称为Crispr-Cas9。

s_0d9bae18dbd74f1683824598b0927895

这种基因组编辑技术被称为Crispr-Cas9

s_0d9bae18dbd74f1683824598b0927895

发育中的人类胚胎细胞。

Crispr-Cas9能够对基因组进行特异性定点改造,对细胞乃至整个生物体进行基因组改造。目前科学家已经利用这种技术对细菌、人体细胞以及斑马鱼进行过成功的遗传学改造工作。

去年4月,中国中山大学科学家宣布将通过Crispr-Cas9技术修饰人类三原核受精卵(不能正常发育的受精卵),尽管中山大学已经表示不会孕育出婴儿胚胎,但还是引发了轩然大波。一些科学家持反对意见,认为任何针对生殖细胞的改造都是充满风险的,因为这种变化可以遗传给后代。

s_269b86dcf3ce403dae55c14dc58efced

加州理工大学病毒学家戴维·巴蒂摩尔在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风会上发言表示对该技术应持谨慎态度。

上个月,Niakan就透露,如果获得批准,研究所将在一个月内就开始着手进行试验。作为试点研究,Niakan第一个计划是敲除OCT4。OCT4是一个在人/鼠胚胎干细胞中表达量上调的基因。研究者们认为OCT4对于多功能干细胞分化成为特定类型的细胞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检验这一猜测,最佳的方法就是在受精卵分化一天左右时敲除该基因。基于小鼠水平的研究结果,研究人员认为敲除后人类胚胎能够继续发育,但会缺少多功能干细胞。

之后,研究人员计划观察其它一些不知名的基因以及这些基因在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与OCT4不同,这些基因在人与鼠中的表达特征并不相同,因此仅仅能够在人类胚胎中进行研究。

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主席Paul Nurse发表声明:“很高兴人类生育与胚胎学管理局批准了Niakan博士的申请,在人类最初形成的七天里,Niakan博士的研究对于了解健康人类胚胎发育、受精情况有着重要作用。”

不过Niakan的申请还需经过当地的伦理调查委员会批准,在未得到该批准前,也不能进行试验。

英国政策对生命科学前沿研究的宽容度一直较大,去年2月,英国下议院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允许英国研究人员继续研究一项被称为“线粒体移植”的医疗技术。“线粒体移植”是将健康女性捐献者的卵细胞替代孕妇卵细胞中的缺陷DNA,这一做法能让线粒体基因中携带致病突变的女性产下基因上相关但没有线粒体疾病的孩子。

最终出生的健康婴儿在生理学上将具有两个母亲和一个父亲,这一技术的关键在于移除女性卵子线粒体中的有缺陷基因。英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线粒体移植”合法化的国家,虽然不少科学家对该技术的安全性仍持有怀疑态度。

对生殖细胞进行基因编辑,不少业内大拿明确表示抵抗态度。2015年年底,加州理工大学病毒学家戴维·巴蒂摩尔(David Baltimore)在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上指出:“如果被基于编辑技术修正过后的生殖细胞、胚胎发育成完整婴儿,其携带的基因序列的改变将会传递至婴儿个体所有细胞。同时,这些经修改的基因也将成为人类基因库中的一员。一旦被修改的基因序列被引入人类种群,这样的遗传学改变将很难逆转。

此外,主观上选择基因编辑技术改变人类进化进程,将产生伦理道德问题。不仅于此,今后是否会出现特定人群接受优化基因?胚胎是否会因父母喜好而被强制改变基因组?以上问题的出现将对人类社会产生颠覆性影响。
文章出处:澎湃

曾经的中国互联网:多少巨头销声匿迹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互联网,沧海桑田。
今天写个简单的,首发于知乎,这里增补了一些。
1、最早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是中华网,域名牛逼,中国概念,一度股价爆高到100多美元,后来一路跌到地板,然后退市,现在,谁还记得呢。
2、曾经联想搞了一个fm365.com,联想的互联网战略,非常非常早的事情,随着联想电脑预装铺开,一度号称是国内门户前几名,然后呢?后来一度域名都丢了,然后也没有然后了。
3、我们知道现在最大的文学站是起点文学,最大的下载一个是华军软件,一个是百度收购天空下载。但曾经最大的文学站黄金书屋,最大的下载站是海阔天空,然而这些网站都被一个叫多来米的公司用很低的价格收购了,那时候个人站不值钱啊,然后呢,多来米收了一堆当时最好的个人站,结果全做死了。
4、最早的电子商务网站,8848.com,曾经是中国电子商务网站头牌,在上市关键时刻的临门一脚,没有成功,然后,每况愈下。
5、世界互联网巨头收购中国互联网领先者,听上去好像是一个不错的强强联手,两个案例,ebay收购了当时的领先者易趣,彼时易趣在中国电商市场份额超过80%,然后被新成立的淘宝打的丢盔卸甲。 雅虎收购了3721,当时3721的收入规模和终端覆盖率均力压百度,然后就眼看着百度神话诞生了。
6、第一只A股上的互联网概念股叫做海虹控股,当时他们控股了中国最大的,完全独孤求败的棋牌游戏平台,联众游戏。 然后慢慢的联众就废掉了,一步步落后于时代。 今天我们不要说腾讯了,说波克城市这样的棋牌平台,收入我估计都比联众高不少。
7、曾经最大的下载工具叫做网络蚂蚁。
8、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时候,网易是三大门户里最脆弱的,一度股价掉到1块钱以内,丁磊炒掉了他聘用的CEO,财务出现丑闻,媒体天天给网易做退市的倒计时,大家都在幸灾乐祸,然而今天我们看,三大门户里网易转身最快,新业务拓展最成功,现在游戏市场,腾讯拿他也没办法。
9、南非电讯投资腾讯的时候,所有媒体人都觉得南非人SB,被马化腾骗了,说马化腾的估值方式完全是蒙人的,oicq用户(当时不叫QQ)都是低龄低层次用户,没有消费能力。 现在作为腾讯股东的价值和回报是南非电讯集团当前市值最大的支撑,超过其本身自营业务。。
10、曾经大家都认为中国互联网大局已定,新浪搜狐的霸主地位无可动摇,今天回头看,呵呵。
11、百度和新浪曾经撕逼过,百度那时候还是技术服务商,新浪的搜索是百度提供技术支持的,然后,新浪拖欠了百度的技术服务费,李彦宏一怒之下停了新浪的搜索接口,媒体都认为百度疯了,互联网霸主新浪分分钟捏死百度,这也是李彦宏摔电话决心自己做用户的主要原因之一。
12、曾经有一种期盼,说中国互联网啥时候能出市值超过十亿美元的巨头啊,呵呵。
13、百度上市的时候市值破百亿美元,市盈率过千,当时基本上国内所有分析师都说百度被严重高估了。
14、中国做游戏是不可能赚钱的,中国人没有人会为游戏付费,这是在2002年之前行业的共识,当时说的游戏主要是pc游戏,台湾和日本的游戏在大陆都很流行,直到盛大突然崛起,一切都变了。
15、群聊功能最早是朗玛uc推出的,市场反馈极好,当时用户发展极快,新浪见状立刻收购。那时候腾讯想做用户变现,取消了电脑注册QQ的功能,只允许手机短信验证码注册,一个注册收一块钱,结果看到朗玛uc有取代之势,立即恢复免费注册,同时推出QQ群,然后新浪这次投资基本就失败了。
16、百度推出过一个百度hi的聊天工具,还有一个百度有啊的电商平台,不过今天大部分年轻人都没听说过。 我的头像来源于是百度hi当时的气泡熊表情包,我觉得百度hi最有价值的成果就是气泡熊表情做的确实不错。
17、网景浏览器曾经被认为是一种革命,市场占有率一度在80%以上,当时网景的野心很大,想用浏览器做网络终端操作系统,市场也极为认可,股价和市值扶摇直上,很多投资者都认为网景可能是互联网时代的微软,然后微软内置了浏览器,网景告微软垄断,官司一直打,微软浏览器市场份额一直上升,然后,官司没打完,网景完了。 但有意思的是,现在,国内有360浏览器,国外的火狐,google的chrome浏览器,市场占有率都不低;为什么当时网景模式没成功,而现在第三方浏览器又都冒出来了,所以,归咎于微软垄断和捆绑,不如多思考自己的问题。
我给一个答案,网景的思路是互联网上的软件公司,而如今第三方浏览器完全是走互联网模式,做软件公司,被微软掐死是分分钟的事情。
18、2000年左右微软推搜索引擎,当时还不是bing,是MSN搜索,国内分析师近乎一致认为google要完,大家都觉得微软的技术能力很强,有钱,有资源,又能铺终端,但当时俞军老师坚持认为微软根本不懂搜索,不会冲击google,我特意翻过旧帖,从此转为俞军脑残粉。
19、吴京川老师十几年前给我讲搜索套利模式的时候,我完全没听懂,几年后我看一些新闻案例突然明白了,然后感慨市场时机过去了,直到最近我才知道,其实市场时机一直都在,只是进入门槛越来越高而已,意识到自己简直蠢的不可救药。
20、地方电信的门户网站和其附属的一些资源,社区曾经一度占据互联网流量的半壁江山,比较有名的包括上海热线,贵州信息港,碧海银沙等等。
21、网易最早就是个个人站,丁磊是中国最大的个人站长,当时丁磊要搞免费邮局,去广州电信谈合作,说不要电信出一分钱共同搭建一个邮局平台,只要电信出带宽资源。(当时流量带宽老贵老贵的,但对于电信来说成本极低),合作,然后未来广告收入大家分啥的巴拉巴拉。 当时的局长张静君一听,没听懂,但是禁不住她琢磨,不要出钱还能分钱,有这么好的事情?这里肯定藏着很大的利益,这好事不能让丁磊占了,这样,我直接买你们系统。 于是就有了163.net免费邮局,国内第一个免费邮局,用户量果然激增,因为没有其他家啊,然而做了很久,也没赚到钱,后来这个邮局被卖掉了还涉及国有资产流失啥的,张静君后来出去创业,一度被认为是互联网大佬,继续呵呵吧。 当然,丁磊也够坏的,卖了163.net给电信,自己掖着163.com。
22、腾讯最早域名是tencent.com,百度 cdn 长期有个跳转域名叫做shifen.com 大家都是1毛, 这事哪说理去。 美国的巨头叫做微软,中国的巨头叫做1毛。
23、李彦宏,周鸿祎,马化腾,雷军,丁磊,史玉柱,最早都是程序员,而且都还是水平相当不错的程序员,当然更不用说张志东这样的了。其实这个名单可以拉很长,很多名气没那么大的上市公司老板其实也做过程序员,比如携程老板梁建章等等。
24、个人网站
南杨北高曾经是个人网站最早的传奇,高春辉的个人主页曾经是国内网站综合排名前十,汽车销售员出身的第一代站长杨震霆目前已经移民加拿大,当地华人没有几个知道他曾经辉煌的历史;而高春辉依然在连续创业,中国互联网草根创业者的活化石。 可能很少人知道,卓越网的第一任老板是高春辉,而那时候卓越网,是一个下载站。
躲在梅州几乎从不出远门,从不接受采访以及从不参加各种峰会(实际上,只参加过一次)的中专生李兴平 创造了草根网站最大的奇迹,他依靠本地的几个人的小团队,先后创建过三个曾经位居国内访问量前20的网站,hao123, qq163 和 4399。而其他诸如3533,ip138,oicq88等一堆网站也都各个流量不菲,最疯狂的时候,一个音乐个人站长,和李兴平私交不错,就能轻松从他那里获得每天十几万到几十万的访问来路。
当然,今天,个人站长的时代过去了。
25、关于拥抱变化
百度最早是给门户做搜索技术服务商,没打算自己做流量入口;
腾讯最早想给电信做网络寻呼系统,没打算自己做用户,当时想发展点用户做样本测试系统;结果电信不鸟他,幸亏电信不鸟他。
阿里最开始做企业黄页;
盛大最开始做社区,失败了后用最后剩下的钱代理了传奇,当时大家都觉得中国游戏没市场,所以代理金极低;
京东最开始中关村摆摊的不解释;
唯品会 开始搞奢侈品赔的一塌糊涂,转入二线品牌开始翻身;
聚美优品陈欧第一次创业是做游戏广告平台,然后转型卖了化妆品;
奇虎最开始做社区搜索,恶心阿里搞了360去弄死3721,没想到无心栽柳;
新浪最开始是四通利方论坛,收了海外一个华人门户后转型做门户,然后靠微博翻身;
网易从虚拟社区到邮局到门户到移动SP到游戏;
搜狐从门户到游戏;
现在你告诉我你看准了一个大方向保证未来很有前途??
你可以当八卦看,也可以多想想,沧海桑田的背后,为什么。然后想想,未来会怎样?我们是不是还会看走眼,选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