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个人提升

如何不让上网影响工作?看看作家怎么做

很多人电脑开机首先是三件事:QQ、微博、玩游戏。东玩玩,西逛逛,日月如梭、时光飞逝,才发现大限降至,手头的工作还没有头绪。怎样才能避免上网影响工作呢?纽约时报的Nick Bilton介绍了他和一些作家的经验。

Nick Bilton避免上网闲逛影响工作的新武器是沙漏。每当任务期限快到的时候,他就搬出一个沙漏进行倒计时,同时把手机关闭至飞行模式,断开所有的互联网连接,专心工作直至流完最后一粒沙子。

下面是几位作家的做法。

Tim Ferriss,著有《The 4-Hour Body》等—工作从子夜开始

晚上12点至凌晨5点是最好写作时间。避免互联网干扰的最好方式是当你朋友不在线的时候去写作。喝Cruz de Malta巴拉圭茶、听反复听Federico Aubele 的碟,必须是第7到第10首,然后背投一部调至静音状态的电影(通常是僵尸肖恩)。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与工作随之而来的孤独感。

Clive Thompson,《Outsmart》作者—随时切换模式,保持头脑清醒

我开始写作的时候会尝试着给当天设定一个字数目标,一般是2000字左右。我从来不断开互联网,因为我经常在写到一半的时候需要上去查一些事实和细节。为了让尽量减少在线的干扰,我远离那些典型的垃圾时间消耗(Twitter、电子邮件、聊天、漫无目的地在维基百科乱逛),这一点我通常做得很好。此外,我每天都需要换“地方”。换换地方能够让我的思维保持清醒。如果写不下去了我还会改变自己的写作模式,在笔记本电脑和纸笔之间来回切换。

Clay Shirky,《Cognitive Surplus》作者—循序渐进,每周进步一点点

有时候忙得没时间写东西,没关系,但我希望确保每周都不会留下空白,因此每到周一,我都会回顾一下上一周自己做了哪些东西。毫无进展的星期会被插上红旗,好让自己在接下来的这一周里改过自新、重回正轨。然后,每个月我都会创建一个新的文件夹,就以月份命名,然后把“活的”文档拖进去—比方说草稿、文稿的工作版本等。

Robin Sloan,《Mr. Penumbra’s 24-Hour Bookstore》作者—一日之计在于晨,写作遇阻即散步

首先,我记东西成癖。博客文章、微博、街道标记、路灯杆上的东西,零零碎碎、林林总总,通通收集。这些都是原始素材。这些最后都存到SimpleNote这个超级简单的数据库上。我每天基本上是这样过的:从早上开始写(但不像别人写2、3个小时)。只要觉得不顺或慢下来了就停。然后去散步。我要经常去散步。我解决问题、寻找写作灵感的方式就是去散步。

David Carr,《The Night of the Gun》—珍惜时间,保持专注,远离互联网

我好几个月工作之余都会写书至深夜,但效果有限。最终我会呆进林中的小屋里面,远离互联网。然后一切开始进展神速。我的屋子里面全都是书,书中自有黄金屋,有时候我会东读读、西读读,但大多数时候我会把时间花在写我自己的书。我吃喝拉撒睡全都在一间屋子里。这样的话,我醒来时只有书,睡着时亦唯有与书同眠。我把纸条逐一贴在墙上,做完一件事情就撕掉一张纸条,直到没有纸条。墙上空空如也时,写作也圆满结束了。

Via:NYT

文章来自36氪

你的问题不是缺少动力

本文由读者 茜仔 翻译投稿至褪墨,原文来自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你的问题不是缺少动力几天前,我的一位朋友,拜伦给我发来了一封邮件,“皮特,在过去的五年我不经常锻炼。现在我正努力回归健身馆,增强体质。我意识到在我寻求思想、身体和精神的平衡过程中,身体健康被忽略了。现在,我需要锻炼身体了,但是我很难找到健身的动力,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Continue reading

写下你的梦想,实践你的梦想

本文转自:褪墨

本文来自《香格里拉天空下的经济学漫想》一书作者 彭萦 投稿。

有一个短片,名为《苍蝇一分钟的生命》(《One Minute Fly》)。

一只仅有一分钟的生命的大眼睛绿头苍蝇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收到了一张清单——我死前要完成的事情(Things to Do Before I Die)。它要叮一只浣熊,它要把自己灌醉,它要和蜗牛搞个party,它要谈场恋爱,它有很多很多其它的事情要做。有的是它自己卯足了劲才实现的,有的巧合之下它意外撞上的。它卖命的飞速完成一件件清单上的梦想,把它们一个个画上勾。但是,最后几秒内,它发现还有两个梦想是怎么都不可能完成的了,一个是看星星,另一个是成名。可是它只有一分钟的生命,怎么可能等到星光璀璨呢,又该如何流芳百世呢?它万分沮丧,在最后一秒前眼中含满泪水。可是,上天就在不经意间暗中助它实现了最后两个梦想,让人感动万分。最后让人会心一笑的是,制作这个短片的人也借此完成了自己的一个梦想。

异类》(《Outliers》)这本书提到,一个人如果想要在一个领域成为最出色的人或者大师级的人物,必须至少投入10000个小时才行。无论是爱因斯坦,还是比尔盖茨;无论是小提琴家,还是运动员。就是说,要达到这10000个小时,如果每天能为那一个目标花费3小时的话,必须坚持十年。我伤心的想,过去这二十多年来,自己从来没有为任何一个目标那么执着那么专注。但是我依然梦想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或者仅仅是把一件事做到完美,把自己的一个潜能发挥到极致。于是,我在23岁生日的这一天给自己买了一本Moleskine黑皮笔记本,列下自己的梦想清单。 Continue reading